作者:卡蜜.沃克
原文作者:Cami Walker
出版社:橡樹林
出版日期:2011年04月01日

博客來購書網址
金石堂購書網址

感謝橡樹林出版社提供的試讀機會。

【心得】
  作者卡蜜罹患了多發性硬化症,病痛使她變得怨天尤人、歇斯底里、對人生毫無希望,所以連帶也傷害了她朋友及親人,直到她的靈療師好友安芭莉提供一帖處方,要她實行《29個禮物》,在29天送出29個禮物,且不一定要是物質上的禮物。雖然卡蜜一開始半信半疑,但開始實施後,她也意外地找到生活的原動力,並學會付出,懂得去關心他人,不會將焦點聚焦在病痛上。

  對卡蜜來說,病痛著實對她生活造成不小的影響,原本她與丈夫馬克的計畫中,她應該是開心健康的妻子,但兩人生活在病痛作亂下,她變得行動不便,喪失工作,但在開始實行29個禮計畫後,第一天卡蜜就能夠靠自己的力量走完六條街,之後甚至能夠靠自己力量對抗長長的樓梯大軍,也開始獲得新的工作機會,並得到許多人的回饋,自己也在付出的過程中,瞭解給予與接受的真正意義,甚至卡蜜變得相信自己,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每件事,並相信自己值得擁有好運。

  我不敢說29個禮物是讓卡蜜從此改變她的人生的主要原因,我比較相信是卡蜜藉由這契機,她開始嘗試做她發病後無法做的事情,另一方面也開拓她的生活圈,所以她獲得工作機會,更多朋友,更多關心,這都是靠她自己才有之後的轉變,若卡蜜一直維持她發病後委靡不振的狀態,或許她也無法擁有這麼多。

  而卡蜜送出的每一份的禮物,很多並不是物質上的禮物,但卻足以使接受者及給予者同樣感到開心,那是因為她是發自內心,真誠地付出。但現在的人常常吝於給予,有時候連禮物價格都斤斤計較;有時候是為了自身面子著想;有時候送禮物時,也希望對方下次能夠回送更大的禮物,送禮物的理由千百種,但試著問自己,從小到大有哪些禮物是真誠地想給予,而不計較回報呢?還有那些禮物不是因為一定要送而送的呢?

  而我們在看待禮物這個詞時,常常聯想到的都是物質上的東西,卻沒想到一句關心其實也是禮物,就像卡蜜提到很多人常常懷疑自己送的禮物是否稱得上禮物,總覺得哪裡不夠好,不足以當成禮物,我們把送禮想得太複雜,所以慢慢地我們盲目追求物質上、金錢上的禮物,這本書讓我學會,其實什麼都可以當成是禮物,只要是自己真心付出的,都可以稱為禮物。

  另外卡蜜也提到她在實行計畫的同時,也學會謙虛地接受他人幫助。卡蜜遇到經濟困難時,她的母親告訴她:「請求幫助並不可恥,還是謙虛的表現」,而卡蜜之後也瞭解,接受他人的禮物其實有時候也是挑戰,而且並不是只有付出才是高尚的表現,其實接受也同樣高尚。我覺得卡蜜很了不起,她懂得拋棄無意義的自尊,懂得接受他人的幫助,並不引以為恥,並享受給予及接受的過程。很多人受限於各種原因,所以常常拒絕他人的幫助,因為怕自己接受了,就好像處於下風,像個弱者,但卡蜜提出的想法,卻又如此不同,但又很吸引人。

  這本書我真的很喜歡,它裡面有很多的智慧是我以前從未想到的。即使卡蜜故事生活化,並沒有太多艱深字詞,卻能夠讓人感動。事實上我覺得這本書也是卡蜜給所有人的一件禮物,讓許多人可以藉由她的改變來反省、激勵自己,並同樣學會付出及接受,我想這才是她寫這本書的初衷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橙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